close

【不是影評】麵引子之把軍師哥哥還給我

 

35691  

 

其實從「麵引子」作為兩岸鄉愁的「連結」,這樣的出發點其實滿好的。山東,山東饅頭,是在台灣的眷村文化當中,一項重要的特色。自一九四九年之後,台灣形成了獨特的「眷村文化」,是政治因素造成的兩岸隔閡,在隔閡當中自然產生許許多多的「故事」。

  龍應台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一書用一種宏觀的方式告訴大家,要「向所有被時代踐踏、污辱、傷害的人致敬」。勝者為王,敗者為寇,不論是非成敗,轉頭即空;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,當年的「反共復國」到了「莊敬自強,處變不驚」,一年一年地過去,許多一九四九年之後來到台灣的大陸外省(老)兵漸漸得被迫在「寶島」「落地生根」,出現了許多「竽仔」配「蕃藷」的故事。不外乎就是「外省人」在台灣,最後娶了台灣姑娘,但在大陸還有「元配」正在等著他回家「一家團圓」。每一個人的故事不盡相同,但故事的梗概輪廓大致如出一轍。

 

  正如同很多很多的老兵們,都有著類似的遭遇,同樣的「橋段」,在二十幾年前的電影也出現過,不過跟《麵引子》比較起來,二十幾年前的《海峽兩岸》(孫越、江霞、林翠等人飾,1988年),還是「孫叔叔」的版本要更加深刻及生動許多。很多「現實」層面是很慘忍的,是我們看不見的。不然大陸怎麼會在文化大革命之後,產生一連串的「傷痕文學」。「傷痕文學」的時代背景與海峽兩岸的分隔時代是交互重疊的,於是在一九八八年的電影,正好面著的是海峽兩岸的開放,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真摯而且深切的,是現實也是殘忍的。

 

  回到咱們的《麵引子》。

3569235695356973569835699   

 

 

 

  「麵引子」,到底「引」出了什麼?在製作饅頭或是麵食類的食物時,加入的「老麵」,通常被稱作「引子」,用「引子」(老麵)可以帶動「新麵」,可以使其發酵得更快更好。既然電影名稱取名叫「麵引子」,想必希望從中「引」出什麼,也許是濃濃的鄉愁,也許是厚厚的情感。不過,滿可惜的,在電影當中,似乎稍嫌薄弱,沒有好好地把「老麵」引發「新麵」的「發酵」效果,也得不到更深層的情感共鳴。在二○○八年,賴聲川、王偉忠合作的《寶島一村》迄今在全世界創下演出超過一百場的記錄,光是在台灣就已經加演不斷,「眷村文化」的故事,要怎麼再度「殺出重圍」,創下不同的「記錄」,端看導演與編劇的能力。《寶島一村》寫下的記錄無人能敵,換句話說,「眷村」的故事要該怎麼「舊瓶裝新酒」,實屬一件不易之事。裝得好,則雋永回味,裝得不好,則是老哏變不出新把戲。

 

  「四郎探母」。

 

  「金井鎖梧桐,長嘆空隨一陣風。」

 

  有機會進劇場看京劇的話,推荐一定要看的劇目定是:「四郎探母」。只有在「老戲」當中,才能找到那種「傷痛」的「深沉」。不知道有多少四九年來到台灣的老兵們,一進劇場看著「四郎探母」,本來能跟著哼哼唱唱幾句的,等到四郎一唱著:

 

  「我~好比籠中鳥……」

便再也哼不下去,字不成字,句不成句,哽咽起來。如果不是親身在劇場經歷過,聽著他們(年紀大到都可以當我阿公了)的「歌聲」,反而更能感同身受,好像也跟著他們經歷過那一段「往事」。

 

  「我,好比籠中鳥……」

 

  正如同海峽兩岸區隔開來,這些在台灣的老兵們突然之間「有家歸不得」,本來還本著可以「反攻大陸」的思想,一直到「老蔣」撒手人寰,很多人才真正意識到可能會是「再也回不去」的狀況。好像被關在籠子裡的鳥兒,渴望在天空飛翔,卻有一種不知未來如何的命運嗟嘆。

 

  是什麼樣的原因,使得這些當年意氣風發的小子們變成了有家歸不得的退伍軍人(老兵)?每一個人的原因不盡相同,有的可能是因為想糊口飯吃所以從軍,有的可能是在路上被抓去當兵,一當就幾十年;有的可能是改名換姓不得不……每一個人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、五花八門,但是,唯一一共同點就是同樣被時代的巨流吞沒,是這個時代的一份子,就沒得選擇。「故事」可能就發生在你我的周遭,退休老兵的故事一再地在每個人的生活周遭上演著。

 

  楊四郎因為戰爭的關係流落到遼國,娶了遼國的銀鏡公主當上駙馬之後本來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,但一心想著高齡的母親以及故國宋土,楊四郎的心便不得安寧,一邊是現實的快樂,另一頭兒又是現實的痛苦。故國的妻子、年邁的母親;兩國敵對的關係;在在都使得楊四郎天人交戰不已。好不容易盼到了宋軍紮營在遼國境外,這是兩國準備交戰的前夕,是母親佘太君領軍帶兵前來攻打。一邊是恩情如天的銀鏡公主,一邊是母親、妻子、兄弟。一、二十年過去,未盡孝道,楊四郎想去見老母親一面難如登天,銀鏡公主深怕丈夫一去不回……苦啊!難啊!

 

  「我好比籠中鳥,有翅難展;我好比虎離山,受了孤單;我好比淺水龍,困在了沙灘……」

 

  無怪乎這些「老伯伯」們為什麼每當看見了「四郎探母」,在哼哼唱唱的同時,卻又泣不成聲了。

 

  《麵引子》想要講述的是一個這樣的「故事」,由吳興國老師獨挑大樑飾演老兵孫厚成。導演在選角的部分,其實選得滿好的,吳興國老師飾演年邁的孫厚成,年青的厚成是由大陸四大小生之一:李宗翰飾演。就某些角度來說,李宗翰的神韻與吳老師的確有幾分神似,所以我認為這是這部電影選角選得最好的兩個人,其他的人,平平而已。換句話說,除了兒子孫家望的角色之外,其他的人,大概都是處於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,就算是大洗牌換了另一批演員來演,大概也不見得會差到哪兒去。但如果孫厚成不是吳老師,這部電影大概只會變成「失敗品」。

 

  先說吳興國老師的部分。

 

  還記得研究所的時候,吳興國老師來替魏海敏老師代課三個星期(京劇表演專題課程)。國中的時候,看了電視連續劇《情定山河》而被吳老師深深吸引住,「當代傳奇劇場」的《樓蘭女》是我第一次進「大廟」(中正紀念堂)看的舞台劇。就是因為被吳老師飾演的趙匡胤給迷住了,從此便栽進舞台劇的世界中。那一年,也念了很多李煜(後主)所寫的「長短句」,所以,「偽中文系」的底子大概就是國三那一年所打下的根基。吳老師的趙匡胤霸氣,迄今無人能超越當年的他。之後重新拍攝的連續劇《江山美人情》,黃文豪的趙匡胤深情,但霸氣不足,各有優缺點。吳老師當然也是我的「偶像」,能讓自己的「偶像」指導三堂課,已經不知道是上輩子燒了多少好香所累積下來的「福份」。

 

  「魏老師教了你們什麼,能不能先唱來讓我聽聽看。」

  「就從妳開始。」

  

  吳老師點名讓我先開始,於是唱了魏老師教過的「虞姬.引子」:

 

   明滅蟬光,金風裡,鼓角淒涼。

 

沒想到吳老師說:

 

  「唱得滿好的,挺不錯的,真的滿好的,再試著更『圓』一些,再唱一遍。」

 

  我的媽呀,老師稱讚我耶!!如果那時候的我是坐在椅子上的話,我想,我應該會開心得跌倒在地上。

 

   「金井鎖梧桐,長嘆空隨一陣風。

 

  魏老師在出國前也教了我們「四郎.引子」,是「四郎探母」的橋段。吳老師說,以前他在「坐科」的時候,並不是學「旦角」的部分,所以他教我們「老生」好了,既然我們學了一小句「引子」,所以他就教我們這一小小部分的楊四郎吧。於是從楊四郎的「引子」到「自報家門」。等到魏老師回來問了大家:

 

吳老師教了你們什麼……」
「唉呀我的媽呀,他教了這麼多,那你們學得起來嗎…哈哈哈……」

 

  當然是,學不起來,一下全忘光光了。

 

  在孫厚成的身上,看到了重重疊疊楊四郎的「影子」,吳老師把「四郎」的形象完完全全發揮在孫厚成的身上。一舉手一投足,孫厚成因為年邁手抖個不停,像極了京劇裡的老生的「小動作」。孫厚成見到家人痛哭失聲,拭去眼角的淚水那一幕,像極了楊四郎見到母親佘太君,母子相見抱頭痛哭,用衣袖拭去淚水的那一幕。

 

  楊四郎鬼上身。

 

3569635694  

 

  裡面有太多的情節,東拼西湊猶如大雜燴般地把《寶島一村》也納進來了。不過,這麼說也忒不公平,因為離家幾十年,回家祭祖、會見親友,是自然也不過的事情。不禁讓人聯想到,當年寫作論文之際去訪問阿綱學長(馮翊綱)的內容。

 

  學長說,因為父親年紀大,所以由他代替父親回去大陸一趟(解嚴,開放後),見到大陸的親友、長輩們,跪下行跪拜禮,於是大家前前後後哭成一片。等到哭完了之後才回過神來,心想:「我哭什麼呀……這些人,其實我根本不認識啊……」

 

  情感沖去了理智,一條「黑水溝」隔去的是親情與彼此,失散了多年,終於得以再見面,一時悲傷難掩放聲大哭。但是,如同阿綱學長說的那樣,等到自己恢復理智,倒覺得自己荒謬得可笑。

 

   余光中 【鄉愁】

 

  小時侯
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
我在這頭
母親在那頭

長大後
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
我在這頭
新娘在那頭

後來啊
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
我在外頭
母親在裏頭

而現在
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
我在這頭
大陸在那頭

 

  余光中的詩,幾句簡單的話就講完了這些老兵的故事。就像是《麵引子》的故事梗概。而《寶島一村》(賴聲川、王偉忠)之所以可以一直不斷加演、重演,是因為有太多人跟裡面的人物產生共鳴,不論你是「竽仔」還是「蕃藷」。有太多的人物、太多的故事,如果要說《寶島一村》精彩在哪兒,大概是「眾生相」最為精彩,如果要說《寶島一村》缺點在哪兒,大概是想說的東西太多,只能「蜻蜓點水」,如同「隔靴搔癢」,毫無感覺。

 

  而《麵引子》,想說的故事,說得太簡單,想刻劃的感情,除了吳興國,與耿樂(飾孫家望),其他人淡而無味兒。如果只是這樣就想賺取觀眾眼淚,那麼似乎把觀眾想得太容易、太簡單了。如果這麼容易眼淚就被騙取,想必是看的東西太少,似乎還需要多做點兒功課才行,不妨去看看《四郎探母》、《寶島一村》、電影《海峽兩岸》再作定奪。

 

1195898368233_1195898368233_r1230660193_A9JqpR  
(人家李宗翰可是有大陸民初四大小生的稱號,看看,還真是很溫文儒雅,戲份少得可憐,慘。)

 

  好了,可以把我的軍師哥哥(吳用,即李宗翰)還給我了嗎?請來了有著「大陸民初四大小生」稱號的演員,卻沒有「善加使用」,原因大概也猜得到,大概是演員檔期不方便軋在一起,所拍攝的時間很有限,於是李宗翰(年青厚成)只落個出來露露臉、跑跑龍套。既然是個「死跑龍套」的,又何必請人家來,再節省一點直接請別人來跑龍套不就得了。又何必大費周章,選了好演員又不善加使用。該處理好的導演手法,卻沒有善加處理;電影之所以迷人之處,是在於可以把用剪接的方式將時空錯置,營造出「時光」令人目眩神迷之美,與舞台劇的處理方式大不相同。如果連舞台劇都能處理得當的導演手法,可以使得劇情更加感(迷)人,何以不為?

 

Img26416543811102610Z13_small20110129_41   
(古裝扮相也是很有氣質啊.....新版《水滸傳》裡飾演軍師吳用。)
(「這廝吳用,詭計多端......」)

 

  孫厚成在「彌留」之際看見當年的妻子(與孫女歲歲為同一女演員趙仕瑾飾演)走近床前,相擁而泣的這一幕;或是孫厚成最後終於回到「夢」中的家鄉,有美麗的妻子、可愛的兒子,擁抱兒子的那一幕。拜託,既然妻子可以是年輕貌美的趙仕瑾,為什麼就不讓李宗翰與其相擁而泣(在病榻上),或是讓李宗翰回到過去,擁抱幸福美好的家庭,反正那不過也是孫厚成的「夢」,何不讓人回到「最美好的時光」?非得用一種「垂垂老矣」的姿態,真的是令人「不忍卒睹」,觀眾看到這兒,大概都「哭了」吧。一,或許是因為「感動」而「哭」;二,「哭」的是,吳老師你怎麼變得這麼「老」啊……看得我都真不忍心了……嗚。

 

35701  

 

  導演先生,記得對演員好一點,不論是軍師哥哥(李宗翰),人都請了,就多給人家一點兒戲份嘛。另外是對吳老師好一點兒,人都老了,就別再讓人家難堪了唄。

 

  把我的軍師哥哥還給我啊!!!

U3075P28T3D2323790F329DT20081231180840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Dan 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