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關於生活】天公生
過了子時,初九,就是「天公生」。
漸漸聽見大街小巷,傳出鞭炮的聲響。以前阿嬤在的時候,我家也是會隨著習俗走。自從阿嬤辭世之後,「拜天公」的習慣,也就隨之消逝。因為「天公」是「天公」,有一定的祭拜方式跟禮俗,由於十分繁瑣與複雜,母親自從嫁入高家三十餘年迄今仍未將祭拜的順序記熟,因此,自阿嬤往生後,也就不再在初九拜天公了。
從小就喜歡看阿嬤準備祭拜牲禮的一切。
我的阿嬤,是顆「珍珠」,我都戲稱她是「拜拜天才」。阿嬤大字不識幾個,日治時期就失了學,沒念過什麼書,頂多也只有國校學歷,但對於「祭拜」一事,十分講究;祭拜哪位神祇?哪天祭拜?該準備什麼樣的牲禮,一絲一毫不見馬虎,令人折服。
例如「拜天公」,必須看好時辰,阿嬤會拿出農民曆來看,選擇適合高家上上下下一家老小的時辰(基本上是以一家之主為準),在那個時辰,開大門接神祭拜。
「拜天公」,要準備傳統的糖果,像是花生口味的「娃娃酥」、白色以及紅色糖霜裏住的花生米、一條一條又雪白中帶著淡淡綠色的冬瓜糖、還有「甜不辣」,是長得像「甜不辣」的餅乾,實在不曉得它到底是什麼玩意兒,於是就戲稱它叫「甜不辣」。為什麼要拜這些糖果,好問題,我也不知道;更有趣的是,在客家庄的外婆家,在「拜天公」的時候,一樣是拜這些糖果;我媽說,「大概是古時候的人,沒啥甜點可吃,只有這種傳統『古早味』吧。」亦是有理。
以前阿嬤在的時候,在初九這天,會準備好四張有椅背的椅子,然後將拜天公祭拜用的四方桌架上去,四方桌的桌腳,還得墊上一小疊的「刈金」,十分講究。時辰到,才可開門迎接天公的到來。祭拜的牲禮,有魚、豬肉、雞,是謂三牲,三牲都只煮到半熟,不可全熟。忘了是在什麼時候讀到有關於祭祀的部分,大概是在研究所的時候吧,才知道,當年阿嬤如此用心地準備,是源自於「商朝」的祭祀方式啊。這真是太有趣了,不過,商朝在祭祀的時候,三牲基本上還是「血淋淋」的吧,隨著時代的演化,變成半熟;古時候的人想法比較特別,愈是敬重的神祇,祭祀的「牲禮」就要愈「生」。
當別人家在放鞕炮的同時,其實心裡覺得有一點兒落寞感;我家已經好多年不曾在「初九」放鞭炮了,此後也不會再放了,因為老人家已經不在了,關於這麼禮俗,也隨著「拜拜天才」去找藥師佛聽經之後,也隨之消逝,剩下的,也只有當年的回憶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