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紐約的MoMA,當代藝術美術館展出的行為藝術,「凝視瑪莉娜」。
在看這部電影之前,對於這為當代行為藝術教母,瑪莉娜,是一無所知,
完完全全是由學姐介紹才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。
通常一聽見「行為藝術」,腦中就會浮現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畫面,
簡單來說,就是一般人都會覺得:「很難看。」
看了瑪莉娜的作品之後,才發現,原來行為藝術其實不會這麼難看,
應該是詮釋的人有問題,以及想說的東西不夠動人,才會讓人感到「很難看」。
其實跟「表演」一樣,在面對觀眾的時候,必須專注在自己的「表現」上面。
這部電影是在紀錄著瑪莉娜如何呈現這一次的的「挑戰」,
在MoMA展出的三個月當中,除了過去的作品,由其他的行為藝術家「重現」之外,
她自己則是作了另一種大膽的挑戰,極度需要體力、耐力、與高度的專注力,
那就是「凝視」,什麼也不做,就「凝視」著每一個坐在她面前的民眾。
學姐說,那時候她剛好在紐約約,這個展覽她去看了三次,
前兩次的時候人很少,是三月的時候,
一直到了接近展期的尾聲,去的民眾愈來愈多,
連排隊都不見得可以排到跟瑪莉娜「凝視」。
這是一項「艱鉅」的「任務」,因為既不能喝水也無法上廁所....XDDDD
光用想的就令人無法置信,太難想像了。
每當更換下一個民眾與瑪莉娜凝視時,
瑪莉娜會低下頭,深深地呼吸,重新調整自己的狀態,再把頭抬起來與民眾「對看」。
我跟學姐說:「好可惜,妳應該去跟她對坐的。」
學姐表示,那時候她去的前兩次,只是靜靜地坐在場邊感受著整個「氣場」的「流動」,
讓人感到平靜、平和、和緩……
正因為如此,才更應該去感受跟她「凝視」的「瞬間」,相信一定會有不同的「火花」產生。
電影的優點是可以明確地告訴觀眾現在的狀況如何、劇情是如何推衍出來的;
但電影的缺點是,無法呈現MoMA的那個「當下」,唯有現場的人們才能感受。
左一是館長,左二是詹姆斯法蘭科,也就是電影「127小時」的男主角。
詹姆斯法蘭科也參與了與瑪莉娜「凝視」的「當下」,
等到結束之後,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人員去訪問他,然後問了:「你也是演員嗎??」
他說:「是的。」
「與瑪莉娜的『凝視』,令人感到無法形容的震撼。」
紀錄片可以呈現出一段一段期間的狀況:
三月份,人們稀稀落落三三兩兩;四月份,漸漸出現人潮;五月份,人潮洶湧水洩不通,簡直可以用『人滿為患』來形容。
如果有機會跟大師「對看」,一定是個很棒的經驗。
瑪莉娜說,到了後期,她開始感覺到自己像個鏡子一樣,
有時候只是呈現出面前的觀眾的樣子。
而觀眾之所以感動到落淚,大部分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「寧靜感」,然後激動不已。
很有趣,不是嗎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