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圖片來源:黃士偉FB)



【不是劇評】「黑膠」男孩

 

  好久沒寫文章,其實是刻意荒廢不寫,覺得寫了也不見得有人要看,寫太多說不定常常是自曝其短,還是低調一點好。對了,本篇真的不是劇評,只是一篇小小心得文,篇幅之長短在下筆之際尚未有明確想法,就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。

 

  一看到《黑膠男孩》的劇名,我不確定別人是怎麼想的,但我卻覺得有「一語雙關」:「黑膠」,對於一般大眾來說,是指「黑膠唱片」。對於劇場人來說「黑膠」卻是做劇場不可缺少的寬版電工膠布(黑色)。所以,我眼中的「『黑膠』男孩」,可能是一個喜歡聽著「黑膠唱片」的男孩,或是「黑膠唱片」對於他有所有啟發的男孩的故事;而另一層,卻有著黃士偉個人自傳性的故事,因為從事劇場工作多年的他,一直待在「劇場」裡,真的是個不折不扣的「黑膠」男孩。

 

  第一次看見士偉學長的演出,是在第三屆華文戲劇節的《X小姐》。年份就不附上,有興趣的人自行去查;然後我去上了綠光的「表演學堂」,認識了一些朋友,士偉是那堂課的授課老師。我只能說,不小心就認識士偉已屆十餘年…….這真的是個「驚人」的開始,後來,我完成大學的學業,考上聖關渡堡皇家鮪魚學院戲劇系碩士班。這樣的「緣份」卻能一直延續迄今,實在難得,也十分感恩。

 

  因此,從劇名「黑膠男孩」開始,我覺得這絕對是為學長量身打造的劇碼,裡面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,戲劇嘛,有的時候總是會建立在一些「製造」出來的「迷幻」故事當中,但這些「迷幻」有時也交織著真實的故事與情感,總是如此才顯得迷人。

 

  一個小男孩玩著父親的黑膠唱片,像飛盤一樣丟得老遠,引來父親的不悅,但父親沒說什麼表情不悅地轉身離去;那是一張由名叫「沙格利」的歌手所主唱的《男孩不哭》。

 

  沙格利,誰啊?!

 

  故事於是從「尋找」沙格利開始。是「尋找」沙格利,也同時是黃士偉的身分「追尋」的開始。

 

  這齣「獨角戲」最精彩的地方,便是黃士偉一個人分飾十幾個不同的角色:楊明、沙格利、「媽媽」(最愛坐大腿)、評論節目主持人、評論節目來賓、唱片行老闆、計程車司機、誇張女主播……等等。

 

  對於一個演員可以挑戰演出不同的角色,這樣的戲總是引人入勝,總會令觀眾產生期待。但戲劇當中,什麼時候該「真實」,什麼時候該「虛幻」,則是考驗著導演該如何詮釋。對我來說,只要演員能將「角色」成功「切換」,哪怕他不用換裝;例如貼上假鬍子、戴上誇張假髮;也能說服觀眾他就是「樂評人」、就是「女主播」,或是「唱片行老闆」。多餘的換裝,破壞了戲劇本來該有的節奏,重以燈光的切換;除了沒有必要,還真的是「多了一塊魚」(多餘)。

 

  在此不得不叉題的是,這種角色瞬間的「切換」,除了在電視綜藝節目看到一個來賓挑戰模仿十幾個歌手,最成功的表演/或說是最成功的劇場演出,是我在Comedy Club看見的《屎味人生》(黃觀瑜/陳彥壯演出),一個小不拉嘰的舞台,根本沒有多餘的場地可以變裝,有的就是演員必須單靠一個走位(一步之差)/或是一秒鐘,馬上就從一個角色成功切換到另一個角色。觀眾會因為角色身上穿的衣服而認為「他/她」不是「角色」嗎?不會。因為觀眾都已經被演員精彩又精準的演技給說服了。

 

  回到黃士偉的《黑膠男孩》來說,如果以黃士偉的「功力」可以做到的「角色切換」,如果演員的演技與技巧可以克服,那麼還需要用「快換」(快速換裝)來「逼死」演員嗎?如果我是導演,我不會做這麼「蠢」的事情。因為如果士偉沒把假髮戴好,或是鬍子貼歪,那麼觀眾只會看到貼歪的鬍子或是沒戴好的假髮而哄堂大笑,根本不會注意到士偉的演技。如果這齣戲的「賣點」就是「演員」本身,那麼就讓「演員」自己「發揮」到「極致」便可,別在拿石頭去砸演員的腳了好嗎。

 

  至於舞台的設計,真抱歉,我實在有一點看不太懂想要表達什麼。三面式的舞台,除了那兩堆看起來像是IKEA的櫃子好像有點兒用處之外,前面的幾個「垃圾桶」…..從戲一開演到最後結束,演員似乎在那兒佇足的情形也不太多,既然如此,那不就代表那些「垃圾桶」可有可無…….XDDD。既然可有可無,那不如把它們撤掉,整個舞台看起來還乾淨許多(又省錢…….XDDDDDDDD)。

 

  就服裝方面,唯一覺得「變裝」是「必須」的,就是最喜歡坐客人大腿的「媽媽」。

 

  總結來說,《黑膠男孩》一劇,是屬於黃士偉個人的,一齣為他量身打造的戲,換成別人來演,就不成立了,這一點是明確而必須認清的事實。一齣戲的成功,需要集合眾人之力:演員、編劇、導演、服裝、舞台、燈光……等等。劇場演出是「手工業」,必須建立在眾人之間的合作無間上面。如果只有單方面想要拼搏,而其他方面無法配合,總是會讓人有無法大展身手之缺憾。

 

畢竟上了舞台,去面對觀眾的是演員,服裝也是要建立在可以幫助建立角色,以及幫助演員表演,建立演員的信心,如果穿在演員身上的服裝令演員不自在(例如:我覺得自己好醜……)那麼演員的信心未開演前便受到打擊,要再花費更多的心力去建立信心,那樣的不自在,就算一個經驗老到的演員能夠用演技掩飾,仍然瞞不過觀察敏銳的「老屁股」劇場觀眾吧。

 

  回劇本本身。

 

  每每看著演員們演出「所謂的」自己的故事,其實有的時候是一種「殘酷」的過程,這種「殘酷」,是建立於演員自己對自己的「殘酷」。建立於演員想要把「自己」的哪些面向呈現在觀眾面前,與觀眾建立什麼樣的「信任感」。這是一種「自我剖析」,要「挖」得有多深,也是一種選擇。有的人選擇輕輕劃上一刀,有的人會選擇血淋淋的剖析,徹底的讓自己痛徹心扉。要如何「拿捏」當中的「分寸」,則是看演員與編劇、導演之間該如何溝通。

 

  如果是在北藝大看著研究所學生的「獨奏會」,通常會感覺到「下刀」之「重」,常常看到的是學生將自我血淋淋地剖開,再縫合起來。徹底的痛過之後,他們將會成長、蛻變為更加成功的演員,因為在學校,先學習該如何面對自己、面對表演,這是最重要的事情。將來繼續待在劇場表演時,「技巧」是後天可以努力學習得來的,每一個演員的「表演厚度」可以透過經驗的累積增加。

 

  《黑膠男孩》如果下刀太重,就怕觀眾無法承受,因此有些時候選擇用笑鬧、嬉謔的方式輕輕帶過;殊不知這樣「輕輕」帶過的方式,有的時候才是「不可承受之重」。也許是因為與學長相識已久,在嬉笑怒罵的背後,可以感受到「沙格利」在社會上所承受的壓力與痛苦。「沙格利」是多麼需要站在舞台上受到大家的肯定,就算「沙格利」隱身在「楊明」的背後去成就「楊明」的「揚名立萬」,「沙格利」仍是希望繼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!!

 

 

 

 

觀賞時間:2015/04/19, 19:30pm

觀賞地點: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

星星數:演員五顆星/其他三顆

演出者:黃士偉/天作之合劇場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Dan 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