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雷,慎之。
我想,這又是陳可辛的另一鉅作,
陳德森的導演手法精準且簡單明快,
將電影的節奏處理得當,
不失為一部佳作。
尤其對於「香港」、「歷史」、「革命」……等等題材,
有興趣的朋友,不妨進電影院,
一同「圍城」,感受一下大時代的動蕩,
與革命烈士們「拋頭臚、灑熱血」的澎湃愛國情懷。
對於「香港」,我總是有著一股「特殊」的「情感」存在,
我不是廣東人,也不是香港人,
但就是著迷於香港的「文化」「味道」,
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,
如同「上海」,我也是深深迷戀著。
大概是香港與台灣,同時有著一種「邊陲性」與「邊陲地位」,
令人不得不對這種「邊陲文化」,產生好奇,
進而產生「迷戀」。
大概是試圖想從兩者之中,
找到一種什麼樣的「關聯性」吧。
我突然想到了,
在龍應台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一書當中的文字,
雖然與《十月圍城》無關,
但與「香港」有關。
【22 魔鬼山上】
香港人不太談自己的來歷。如果台灣人在一個晚餐桌上,閒聊時還可能偶爾提及「我爸是民國三十八年從青島過來的」這樣的話題,因而透露了自己的出處,香港人很可能彼此在一個辦公室同事三十年,不知道彼此都是寧波人,會說上海話,而且都是一九四九年五月前後抱在媽媽懷裡過了羅湖口岸的。
……粵文化生命力強韌,像海洋裡的漩渦一樣有巨大的吸力和同化力,一九四九年流過來的百萬人潮,一過口岸,就進入這個文化和語言的大吸器、大熔爐裡。無法融入的,或者設法離開,或者被淘汰。或者就被淘汰。融入的,六十年後,你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九四九的遷徙者。
於是,從外面看起來,七百萬香港人,就是一個整體,都是說廣東話的香港人。
你要跟他們坐下來,一個一個幾近不禮貌地打破砂鍋問到底,才赫然發現,原來每一個香港人都深藏著一個身世的故事;很多、很多的故事,都來自江海動蕩的一九四九。
「很多、很多的故事,都來自江海動蕩的一九四九」。
何止是「一九四九」,
自從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,
應該就有「很多、很多」的「故事」了吧。
就像《十月圍城》當中的「戲班子」,
班主是任達華飾演的,
原本是一隊軍人,
因為反抗清廷,最後「落」了「叛軍」之名,
輾轉流露至香港,變成「戲班」,
然後語重心長地說:
「如果不成功,一輩子揹著『叛軍』之。」
這是一句多麼「沉重」又「沉痛」的話。
「等到回了老家,就不走了。」
但,回得去嗎?
楊衢雲(張學友飾)對學生說:
「我看不到,但你們看得到。」
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,
OF THE PEOPLE, BY THE PEOPLE, FOR THE PEOPLE.
這是美國林肯的主張。
洛克的「天賦人權」, 人人生而平等,
All men are born in equal.
必須創建新中國,方可看到。
《十月圍城》的時間,選定在一九○六年,
這個時間點是「有趣的」。
一九○五年,「同盟會」成立。
徐中約,《中國近代史》書中,是這麼描述的:
至1906年同盟會會員迅速增至963人,其中863人是在日本入會,其他會員則來自歐洲、夏威夷、香港及馬來西亞。
因此,在電影當中,選擇「香港」,
相信是經過考證,而且具有意義的選擇。
仔細閱讀徐中約《中國近代史》,
有提及到一九○六年的部分,
有趣的地方如下:
同盟會的成立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里程碑,它極大地轉變了革命的特徵與方式。孫不必再只在社會邊緣人中開展工作,他已溶入了「中國民族主義的主流」之中,他能從歸國學生、不滿現狀的文人與進步軍官中尋找到支持,而傳統上這些人是中國的領導群體。革命的社會基礎與革命工作的潛在領域大大地擴展了,跟由廣州人佔絕對優勢的興中會相比,同盟會是個涵蓋多省份與多階級的組織,因而能夠在沿海、也可以在內地發動起義。最為重要的是,如同一個近代的政黨,同盟會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中央組織,它為全國所有革命與進步力量提供了匯聚點。有鑒於此,它當之無愧地享受到「中國革命之母」的讚譽殊榮。
此時,革命脈搏的跳動加快了,在1906-1911年間,起義此起彼伏,其中廣東六次,廣西、雲南各一次,加上1895年廣州起義與1900年惠州起義,總數達到十次。最後一次起義發生於1911年4月,旨在奪取重要的廣東省府廣州。這次起義對清廷產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動,並預示了半年後武昌起義的成功。七十二位著名的烈士在此次起義中獻身,其中許多是從日本歸來的學生,他們後來葬於廣州北郊的黃花崗。
《十月圍城》的發生「背景」,
就是孫文到香港與十三省代表開會,
並且與清廷鷹犬「諜對諜」的故事。
王學圻(飾 李玉堂),是個香港富商,
為支持革命事業,提供了大筆金錢。
這部電影的成功,
王學圻則居首功,
不愧是硬底子演員。
既然「眾星雲集」,
能發揮的地方自然受限於鏡頭的多寡。
而且也衡量到電影劇情的舖陳,
人物角色的設定,
我個人則是認為,
不論是在劇情部分,還是演員的演技,
基本上都在水準之上。
或許有人會認為,甄子丹是「為了打而打」,
覺得不符「賭徒」形象,
但我個人則是持著不同的看法;
「賭徒」的「角色設定」,
可以很無賴、可以很潑皮,
但也可以有情有義。
電影的片長,本來就是一種「限制」,
如果要在同一個演員身上有著內心的「深刻」刻畫與發展的話,
那麼,不如另外再拍一部電影吧,
相信能給觀眾更多清楚的「故事」與角色刻畫。
但今天,我們必須了解,
這部電影的「故事主線」在哪裡,
是在「十月圍城」,
並不是在單一的「角色」身上。
一如黎明的「乞丐」角色,
觀眾知道他是「劉公子」,
知道他是「愛上一個不該愛的女人」,
最後淪落街頭成為乞兒,
如同龍應台書中說的一樣,
每一個「香港人」,都有「他」的「故事」。
據說原本「乞丐」的角色,
是要由周星馳擔綱演出。
試著發揮「想像力」一下,
坦白說,的確很適合星爺,
星爺可以很自然地流露出一股「滄桑」與「孤寂」氣質,
甚至是「打戲」的部分,
也絕對能勝過黎明;
但是,黎明卻有著一股「不凡」的「書卷氣」,
用來詮釋落難的公子哥兒,
並無不妥,反而令人心生憐憫之情。
最令人感動的地方,
則是謝霆鋒的部分。
不論是阿四與老闆,還是阿四與少爺,
謝霆鋒的「阿四」,有著一股單純的憨直與善良,
甚至有情有義、有血有淚。
好了,寫太多了,先就此打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