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收信快樂》

 

  這個星期,看了第三次的「收信快樂」。從星期一的整排(黃觀瑜導,演員陳家逵、黃品悅),星期四台大文學院的彩排(單承矩導,演員賴孟君、王叡晢),然後是星期六下午,在牯嶺街小劇場,Lyric's Studio的《收信快樂》首演場。短短一個星期,就看了三遍的收信快樂,除了是各劇組的工作人員之外,我想,我大概是一個星期當中,看了最多遍的觀眾吧。

 

20100510 011.jpg  

 

  怎麼說呢,牯嶺街版本跟台大文學院的版本,若真要比較的話,倒是一件困難的事情。就演員的表現來說,我認為還是牯嶺街的家逵跟品悅較「穩」;台大版的兩位演員,雖然同是北藝大戲劇系主修表演的同學,我喜歡Mayo(賴孟君)的表現,勝過叡晢。

 

20100510 027.jpg

 

  真要比較的話,大概是我個人的「刻板印象」使然,個人覺得品悅的外型,本來就很適合作陳淑芬,而Mayo雖然外型跟品悅相比,不是那麼地合適,不過,也要看看一同搭配演出的男角,外型是否可相匹配,也就是導演一開始在決定cast的時候,是否合適。如果Mayo的表演可以「圓」得過去,那麼,她也會是「另一種」類型的「陳淑芬」。看完星期四的彩排,我想,這一點,Mayo已經做到了,已經說服了我,她可以是「另一種」「陳淑芬」。至於叡晢的表現,有時候稍嫌薄弱,相當可惜。

 

  但是,就「場地」來說。雖然台大文學院的草皮,是開放性的空間,甚至要看「老天爺」的「臉色」吃飯,最好祈禱老天爺也愛看戲,祈禱各路好兄弟幫幫忙,不要讓雨神感動得「落淚」。台大文學院的這個「場地」,簡直是「無敵」啊──啊啊啊啊──(失聲尖叫中)。我太喜歡這種「環境劇場」的感覺了,雖然得靠老天賞臉,天氣方面的變因實在很多,當然,對導演、對劇組來說,都是最讓人覺得「擔心」的部分吧。不過,這種把「觀眾」「包圍」在其中的感覺,實在太好,日式建築與鬱鬱森森的老樹,那種歲月的「蒼老感」,是在牯嶺街當中,看不見的。相對來說,牯嶺街小劇場,是一種「安全」的場地,只要cue點不失誤,能夠完整地呈現導演理念,就已經達到基本要求,再來就是要看演員如何撐起整個場面。

 

  不可否認的是,「演員」的「表現」,在這個劇本當中,的確至關重要。因為要面對觀眾的,不是導演,而是站在觀眾面前的演員們。

 

20100510 025.jpg

 

  這一個星期以來所看的「收信快樂」,如果要問我,最喜歡那一次的感覺,我會說是第一次,在陽台上看整排的那次,也就是之前所寫的那篇整排心得。

 

  突然想到,如果台大文學院的這個環境,再加上「時間」的「推移」,我想,說不定戲會更好看。也就是說,改成下午五點半或是六點演出,隨著日光一點一滴地減少,男女主角從小孩子一點一滴地長大成人,到了夜晚,已是年華老去,豈不呼應劇本,一想到此,就著實令人覺得興奮起來了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Dan 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