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2007年的《吶喊竇娥》劇組,
擔任的是「排演助理」工作,
因此,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耗在排練場上。
當時的我,幾乎不認識國禎,
除了上一次,他熱情又貼心地拉著我,
去看房國彥老師設計的舞台之外,
此後,我們的接觸,都停留在「設計會議」、「組員看排」,或是「打招呼」。
國禎是劇場設計系的學生,
主修舞台設計,
因此,他理所當然進的是「舞台組」,跟著房國彥老師一同工作。
我的身份掛著「排演助理」,我當然是留在「排練場」上,
記錄著排練場所發生的一切,
有時候,演員無法到場排戲,則由我頂替。
劇場的「分工」,就是這麼細。
而且所動用的「人力」,就是這麼「龐大」,
每一個「環節」,總是一環扣著一環,
就像大家所熟知的「遊子吟」當中所說:「臨行密密縫」。
就是一針一線、一磚一瓦,一點一滴地堆積起來。
我與國禎的距離,是因為「吶豆」劇組而拉近的。
因為我並非畢業於藝術學院戲劇系,
而是「半路出家」的「自以為」「劇場人」。
大學的時候,在大四上學期,才決定報考戲劇研究所,
主修「戲劇理論」,是一門講出來,誰都不知道我到底在研究什麼鬼的一項「主修」。
研究所的「距離」,本來就與大學部很遠,
更何況是「理論組」。
除非是攻讀「理論組」的研究生,願意自己「進劇組」學習,
不然,所上是管不了理論組的學生要做什麼,除了寫論文、英檢之外。
在大學的時候,看過陸愛玲老師的《費德兒》,
因此傾慕於陸愛玲老師的導演理念與才華之下,
我自願加入「學製」的「劇組」學習。
費了一番功夫才拿捏好,自己在劇組的「角色」是什麼,
自此之後,我就很努力地讓自己成長。
而國禎呢?
他是劇設系的學生,
劇設系的同學,只有在「劇組」的合作,
才能對戲劇系的同學多有認識,
然後,才能從中接觸更多更多的戲劇系同學,
因為這些人,可能就是將來要尋找的「合作夥伴」,
也就是大四的「畢業製作」。
(未完,待續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