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是影評】寶米恰恰之那些年就直接追錯女孩不就好了
輕鬆可愛的小品,延續著九把刀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的高中青澀初戀甜蜜記憶,廣告標語寫著: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『錯』的女孩。」聽起來滿有趣的。「錯誤」,往往是造成戲劇衝突、戲劇效果的「起源」與「良藥」。
早在電影檔期期間就看完這部電影,評論文章卻遲遲不想下筆;一、詞窮,詞窮的可怕,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。二、怕下筆太狠,嘴巴一賤起來就沒完沒了。三、自我檢討中。現在重拾筆桿,每每在寫作文章之際,常常在想,是不是自己實在太嚴苛,以前可能覺得無法理解研究所的某些老師在授課之際,所給予的「筆記」,現在回想起來,自己好像漸漸也變成那樣的人,用相似的標準在要求戲劇創作的「合乎」「邏輯性」與「合理性」。每一個出場的角色,既然要讓他出來,是不是能將角色的需求完成呈現,即使是「功能性」的角色,也要讓其功能發揮到「最大」。如果只是虛應一應故事,那麼,不如節省人力成本,別讓人家出來好了。
《寶米恰恰》電影當中,故事的出發點是有趣的,探討雙胞胎姐妹在求學的過程當中,有種種的「趣事」,可能會被誤認,可能會被拿來比較。其實不只是雙胞胎,只要是兄弟、姐妹,往往都會有這樣的情況,尤其是在學校人口數不那麼多的時候,往往很容易被師長們記住而時不時提起。
第一,不喜歡角色的設定;籃球隊員的身份以及內容橋段,拍攝的角度與剪輯部分一直讓人聯想到井上雄彥的《Slam Dunk》動畫版,更荒謬的是,一個常常不去練球的妹妹,怎麼可能球感還是一樣好,除了跟櫻木花道一樣本身打算走一個籃球天才的路線才有可能發生,不然實在令人無法苟同。這好像是在告訴別人,很多事情(比賽),其實不需要努力也一樣會有美麗的果實。但事實不應該是如此的吧,很多事情,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有好的成果,但不努力是更不可能會有豐碩的果實。籃球隊隊員的角色設定失敗,與雙不雙胞胎根本就是脫褲子放屁關人鳥事。
第二,除了女主角之外的表演,其他人都可圈可點。其實女主角也沒有那麼糟糕,演技自然,長相可愛,這都是優點。只是能不能再「圓」一點兒,在這兒指的是「聲音表情」,太「尖」銳了,不美聽,聲音的音頻太高,導演在調整演員表演的同時,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,觀眾可無法接受一整齣戲女主角都用高頻的聲音在表演,大概只比「尖叫」稍微不那麼刺耳罷了。失敗。
第三,雙胞胎的「錯認」,到底是從外表去辨別雙胞胎,還是從「內心」去觀察。這一點無法說服在下。從小到大,身旁不乏雙胞胎的同學,老師、同學很容易認錯的情況下,我從來不會搞錯,那是因為,還是從「外表」下手。再怎麼相像的雙胞胎,在外觀下,總還是會有些微的「差異性」,哪怕只是零點零一釐米的差距,只要透過細微的觀察,總是能分辨得出來了。根據本人的生活經驗來論斷,一定是先從外表著手,才能去認識對方的「內在」或是個性的不同。那些無法分辨出雙胞胎哪個是哪個的人,其實只是在於「觀察力」的不夠敏銳,根本與只看外表不重視內在無關。
第四,錢薇娟小姐也是個「死跑龍套」的,厲害厲害。當前國手錢薇娟小姐出現的時候,令人意外驚喜,突然有一種,原來如此,感覺上故事、角色的設定似乎是有所安排的,為什麼女主角寶妮跟米妮是籃球隊員,也許與新上任的教練(錢薇娟)會有什麼對手戲。嗯,還是失敗,哪裡有什麼對手戲。米妮不負責任地丟下一句話:「反正我不喜歡她。」嗯,所以呢?當然可以理解高中生的情緒,因為第一印象而不喜歡教練,這也在所難免。但總是教練可能會做了某些令人生厭的舉動而招致討厭,或是教練可能會做了什麼令人改觀的事情,而讓米妮不再討厭教練。好吧,導演略過了,是不重要的細節,於是略而不提。既然如此,找錢薇娟來拍片幹什麼,幹嘛浪費人家(民意代表)的時間,不如讓人家好好去問政。真該死。
第五,如果說女主角(寶妮、米妮)是到處暴衝的「憤怒鳥」,那麼優果(歐陽倫)以及其他的配角(姜康哲、張詩盈)的表現才算精彩。最起碼角色的塑造很一致,情感的表現也拿捏得很有分寸,並不會因為拍攝、剪輯的關係,而讓人在角色情感方面感覺到突兀與尖銳。
第六,既然「錯了」,何不錯到底?打著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『錯』的女孩」,從「錯誤」開始,當然在誤會冰釋之後,得到皆大歡喜的結果。對於筆者來說,一部電影、一齣戲的好看與否,完全決取於觀影者在觀看時對於「時間」的「意識」,如果觀眾一直會去在意時間,想知道現在幾點,代表觀眾正在「跳鏡跳出」,一下進入電影情緒當中,一下又跳脫出來變成客觀、旁觀的第三者,而不是隨著劇情的起伏也跟著上上下下,這便不算是一齣好看的電影。很抱歉,在看《寶米恰恰》的時候,筆者永遠都在注意時間、甚至不耐。如果要灑狗血,何不大大方方地灑?巴著九把刀的電影,企圖想走出另一條路來;那麼,不如不要做這樣的行銷方式,自己走出自己的味道,找到自己的訴求。如果要依附著九把刀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而行,何不學習好萊塢的《驚聲尖笑》系列電影,直接依附在《驚聲尖叫》、《是誰搞的鬼》……以及當年一系列好萊塢強片,依附在這些強片底下,但直接把他們通通搞爛,爛到「極致」,反而更有效果。一如用來嘲諷《蜘蛛人》英雄電影的《超低能英雄》,同樣是英雄電影,但擺明了就是搞爛蜘蛛人,你們有蜘蛛人,我們有「蜻蜓俠」,反而更具效(笑)果。
嗯,既嚴格、口味又怪異的觀眾,即使這部電影在台北電影節得到三項大獎,但仍然不能改變我對它的看法。
小倫,抱歉了,我很喜歡你的「優果」,但我真不喜歡那些讓我過不去的「點」。
留言列表